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迴響】台灣.三重(二)

文/林育正(台灣體驗地圖執行長)



繽紛三重


碧華布街一角  攝影/黃淑玲
出了台北捷運徐匯中學站,跟著隊伍轉進了碧華街!碧華布街,沒聽過!買布,要不去衡陽路的布庄,要不就去大稻埕的永樂市場,怎麼會跑到隔了一條河的三重來買?呵呵,巷子內跟巷子外就是差在這裡!天真的天龍國人大概就真的這樣以為,但是這個時尚產業可不是天真的天龍國人想得這麼簡單!試問,大家有沒有想過什麼叫時髦,短時間的流行,但是時間一過呢?衣服就是這樣,過季了,就淘汰了!但那些還再生產線上的布呢?通通就秤斤的批到碧華街囉!早年三重是台北的衛星城鎮,大量的輕工業沿著台北這個大市場周遭聚集,三重位於縱貫線(省道台一線)旁,是下港人出入台北的第一站,同時又位於北台灣第一大河淡水河旁,需要大量用水的紡織工廠、染整工廠、成衣工廠紛紛選定三重落腳,久了就自然形成一個產業鏈,也因此過時的或是款式、紋路、顏色不對被打槍的,就直接就近進到了碧華街。這些布料不是不好不能用,我想只是沒有生對時間而已!也因此從六零年代開始到極盛的七零年代,碧華街全長大約三百多公尺,有兩百多家的布庄,每到假日車水馬龍的盛況,全都是來自各地朋友呼朋引伴尋找款式多樣、質料不錯、價格又便宜的好布,甚至遠到香港、印尼、南非、西非的成衣商人都找布找到這裡來呢!這盛況大概就好比每到過年的大稻埕年貨大街可以相提並論。沒想到三重也有這麼招搖的時候!(這是第三個驚訝!)



拼場三重


先嗇宮 攝影/林鈺琇
台灣有句俗諺『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意思就是輸了也要盡全力拼,這個拼場的氣勢也是台灣很重要的精神。在三重有一座廟宇先嗇宮,住在裡面的神明應該是最瞭解這樣的拼勁,直到今日神農大帝爺爺耳畔應該還不時會聽到人們評比論輸贏的對話呢!台灣傳統建築在建造過程中,一分為二,左右兩邊分別交給不同的建築師團隊各自建造,而共同完成的建築作品,這樣的做法稱作『對場作』。其中的關鍵在于左右兩邊對應的條件一樣,尺寸相似,但是用料、形式、技法卻大大不同。信仰是人們生活的一種慰藉,而廟宇則是人們心靈的庇護所。(我的意思是這裡會給人們看很久拜很久!)所以當建築師風格不同,所造成的競爭自然更是不在話下。而目前台灣最精彩的『對場作』大概就是先嗇宮了!沒想到在三重這個地方竟然是台灣人間國寶陳應彬、黃龜理、吳海桐、王款等仙拼仙的競技場。這種又不能丟了地方的臉、派別的臉、老師的臉、自己的臉,又要比技術、比經驗、比用料、比虔誠、比到現在都還沒劃下句點的驚心動魄!這樣的戲劇張力居然讓我在三重這個地方感應到了!(又有了第四個驚訝,一陣渾身的雞皮疙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